二十种世界猛犬聚首,重燃巅峰之血
2024-07-04 12:04:16
“屈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方铭 受访单位供图
■ 深圳晚报记者 陈仪衡 通讯员 黄小粤
从原野和丘陵中穿过,汨罗江澄碧而肃穆。两千多年前,凭着一纸《橘颂》扎根于南国之土的屈原,纵身一跃,只留下一曲《怀沙》和波涛的声声呜咽。“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又逢端午,遥念屈原。6月17日,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国屈原学会会长方铭莅临龙华图书馆,作为龙华区2023年“二十四节气”名家讲座嘉宾,以“端午节与屈原”为主题开讲,与市民读者纵论屈子风流,同颂时代精神。
纪念屈原体现着端午节的生命力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上古,现在仍然是中国以及东亚地区人民的重要节日,其产生体现了中国古代人的科学精神。提及端午节的起源,方铭在讲座中介绍,端午节的产生有古代的“沐浴日”“沐浴月”、纪念伍子胥、纪念介之推与曹娥、纪念屈原等多种说法。“现在一般认为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节日。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这天于汨罗江自尽,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便以粽子投水。”方铭表示,尽管端午节的历史远早于屈原,而历史上与端午节建立联系的人物也不止屈原一人,但由于屈原留有大量作品,这使得他的“知名度”要更高,“屈原高洁的人品和不愿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勇气,受到了历代中国人的崇敬,如此,纪念屈原逐渐就成为了端午节的核心,成为这个节日重要生命力的具体体现。”
新春吃水饺、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冬至吃汤圆……方铭表示,节日的内涵需要载体,载体可以是仪式、食品抑或代表人物,“不能小看民俗或者节日里的食品文化,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食品,其本身就是文化的结晶,是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方铭提醒,在推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既要给节日赋予新的生命,同时不能违背节日本来的意义,更不能把节日庸俗化。
在方铭看来,不止端午节,中国的传统节日与“二十四节气”中的节气都具有科学内涵,在发展过程中又丰富了人文内涵,不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他表示,当下的传统节日热潮与“二十四节气”文化热,都体现了“文化自信”。方铭肯定了龙华区打造“二十四节气”名家讲座、以传统文化浸润人心的方式,“二十四节气深入到了每一位普通人,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以二十四节气为引,既可以了解中国过去的科学精神,也可以了解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正确认识中国文化‘了不起’的地方。”
我们钦佩屈原的人格也热爱他的作品
1953年,屈原与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法国作家拉伯雷、古巴作家何塞·马蒂成为了世界和平理事会推举的四位世界文化名人。2009年,以纪念屈原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端午节及其传说进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何屈原得以作为世界文化名人?在讲座中,方铭从屈原的主要经历和事迹、周秦汉唐人对屈原的认识以及屈原的内心世界,剖析了这一人物背后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
从“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到与君主日渐疏离,直至自投汨罗以死,方铭认为,屈原是文学家,也是政治家,在探索屈原的政治活动时,既要看到屈原的政治理想的正确性,又要对屈原在政治上的具体建议,如联齐抗秦、杀张仪、阻止怀王入秦等行为进行客观分析。“屈原想有所作为,而战国时期的楚国不能有所作为,这是屈原的悲剧根源。”
方铭指出,从史料记载可知,历代文人对屈原形象的探讨众多,周秦汉唐学者对屈原的评价主要有清廉、忠信、狂狷三点。屈原“忠君爱国”的评价则以朱熹为始。“战国时候的楚国和我们今天的国家概念是不一样的,”方铭表示,在宋朝面临侵扰威胁的时代背景下,忠君爱国的信念尤为重要,这也是朱熹在强调屈原高尚情怀中对国家热爱的原因,“屈原的爱国主义是在特定时间节点出现的。”
方铭将“屈原精神”概括为:正道直行的人生态度、忧国忧民的政治情怀、追求美政的坚定信仰、九死不悔的底线意识。“屈原作品具有自传性质,不了解屈原的为人就无法了解其作品,其作品之所以流行,也是因为感召于屈原情怀的影响。”方铭提出,作为战国时期孔子思想的忠实继承者,屈原作品的价值是和他不愿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精神境界的影响联系在一起的。“以屈原为贤人、贤臣的定位,是对屈原人生经历的准确把握,也是符合历史事实的。我们既钦佩他的人格,又热爱他的作品。”
谈及20世纪初出现的“屈原否定论”,方铭在采访中表示,对屈原的否定,建立在西学的学科框架中,而对屈原精神价值的否定,主要是源于20世纪初期学者对屈原价值的片面理解。“不同时期学界对屈原的评价各有不同,”方铭表示,屈原是历史中存在过的真实的人,同时也是经过历代不断诠释过的文化符号,既要还原历史中的屈原,也要关注后人对屈原的诠释,既要注意对屈原正面的诠释,也要注意批评者的文化立场。“在中国文化史上,无论是赞扬屈原,还是批评屈原,他们都是把屈原当做一个有价值的样本,体现他们对屈原的尊敬和同情。如果能认识到这一点,还原历史,就有了科学的立场。”方铭说。
每一次往返都感受到深圳的变化
方铭表示,由于工作的关系,他在过去的时间里也多次来到深圳,在每一次的往返中感受到了深圳的变化。深圳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城市,汇聚五湖四海全球各地的人们,具有世界性的特点。“我觉得深圳这座城市也代表着中国文化的未来。”
方铭认为,中华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演变和相互融合,但在最根本的层面上,中华文化是一体的,兼容并包的文化体系下,深圳更加应该体现中华文化的立场和中华文化的情怀,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更加有一定的高度。“既保留当地的一些文化遗迹或者一些民俗,同时也能把中国或世界的优秀文化融合在一起,立足中国,走向世界。”
2024-07-04 12:04:16
2024-07-04 12:02:02
2024-07-04 11:59:46
2024-07-04 11:57:32
2024-07-04 11:55:17
2024-07-04 11:53:02
2024-07-04 11:50:47
2024-07-04 11:48:32
2024-07-04 11:46:17
2024-07-03 19:24:21
2024-07-03 19:22:06
2024-07-03 19:19:51
2024-07-03 19:17:36
2024-07-03 19:15:21
2024-07-03 19:13:07
2024-07-03 19:10:52
2024-07-03 19:08:37
2024-07-03 19:06:22
2024-07-03 19:04:07
2024-07-03 13:3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