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墙伸缩缝留置规范女儿墙需要设置伸缩缝吗?哪本规范
2024-08-03 22:42:35
中国五大陶瓷之都全国5大瓷都都有哪些
中国五大陶瓷之都(全国5大瓷都都有哪些)
中国瓷都 除景德镇外,中国再评出了六个瓷都2003年上半年,福建德化为中国瓷都:德化、浙江龙泉为中国青瓷之都、河南禹州为中国钧瓷之都、福建永春为中国陶瓷灯饰之都;2003年9月授予唐山市中国北方瓷都称号;2004年4月,又将中国瓷都称号授予广东潮州。
汝窑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20年。
窑址在河南汝州神垕镇(一说在河南省宝丰清凉寺),因此而得名。
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
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
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
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
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釉色以月色、粉 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
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
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
瓷器足部无釉,烧成后是铁黑色,口部釉薄,微显胎骨,即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
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民窑。
始建于唐,兴盛于北宋,终于元代,烧造时间近七百余年。
窑址分布于河北曲阳县磁涧、燕川以及灵山诸村镇,这里唐代属定州,故称为定窑。
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
黑釉、酱釉称为黑定、紫定,也别具特色,制作精湛,造型典雅。
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
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
钧窑分为官钧窑、民钧窑。
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
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时称 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
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 施釉彩,二次再烧。
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 翠忽成岚赞美之。
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 为窑变。
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
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纲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哥窑是宋代南方五大名窑之一,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
据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
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 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
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
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
小纹片的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
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也具有紫口铁足。
哥窑瓷胎体有厚有薄,釉色主要有粉青、 月白、米黄数种,釉面光泽如肤之微汗,是为上品。
器形以洗、炉、盘、碗为多。
瓷器最早见于郑州二里岗商代遗址。
东汉出现青釉瓷器。
早期瓷器以青瓷为主,隋唐时代,发展成青瓷、白瓷等以单色釉为主的两大瓷系,并产生刻花、划花、印花、贴花、剔花、透雕镂孔等瓷器花纹装饰技巧。
在商代和西周遗址中发现的青釉器以明显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
它们质地较陶器细腻坚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烧结温度高达110000°C,胎质基本烧结,吸水性较弱,器表面施有一层石灰釉。
但是它们与瓷器还不完全相同。
被人称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扩展资料1、汝窑五大名窑之一,因产于汝州而得名,今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和汝州市张公巷均发现汝窑烧造迹象。
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
汝窑中华传统制瓷著名工艺之一,中国北宋时期主要代表瓷器。
2、耀州窑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宋代六大窑系。
位于今陕西省铜川市的黄堡镇,唐宋时属耀州治,在唐代就是中国陶瓷烧制的著名产地,宋代更进一步达到鼎盛,成为我国宋代六大窑系中的一个窑系。
1、钧窑: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
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盛誉。
钧瓷是中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
2、汝窑:冠绝古今之中国瓷器名窑。
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
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称。
3、官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官府经营的瓷窑,也泛指明、清时期景德镇为宫廷生产的瓷器。
宋代官窑瓷器主要为素面,既无华美的雕饰,又无艳彩涂绘,最多使用凹凸直棱和弦纹为饰。
4、定窑:宋代北方著名瓷窑。
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
始烧于晚唐、五代,盛烧于北宋,金、元时期逐渐衰落。
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
5、哥窑:哥窑瓷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
中国五大名窑正式开创了烧制的实用器皿与观赏器皿的瓷器时代,事实上,在宋朝以前中国的烧制实用器皿与观赏器皿绝大多数都是陶器,是与瓷器不同的种类。
纵观中国陶瓷史,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如雷贯耳,其珍品以极高的艺术成就闻名于世。
为积极响应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号召,推动五大名窑陶瓷艺术的发展与传承,北京荣会艺术中心以保护、传承、弘扬国粹艺术为己任,特邀五大名窑代表大师和著名陶瓷专家组成专业。
中国的瓷器,以青瓷最为著名。
其次,才是白瓷、彩瓷。
青瓷唐代时臻于成熟,以越窖所产为最著,至于宋代,汝窖、官窑、龙泉窑,哥窑、钧窑、耀州窖所产青瓷,将青瓷技艺推至化境。
白瓷,以邢窖为 著,其次是定窑。
彩瓷方面,影青首推景德镇窑,黑瓷则举建窑。
青瓷之所以称为青瓷,在于坯体上施以青釉,也即其中掺有铁元素的色剂。
我们习惯上所称的缥瓷、千峰翠色、艾色、翠青、粉青等等,即指这种瓷器。
唐代的越窑在今浙江余姚上林湖一带,古时属于越州 ,故此命名。
越窑所产青瓷,釉色青中微而带黄,后而改为清水般的湖色,上面刻画有花鸟、人物、各种几何图案等。
汝窑旧址在今河南临汝,因此处宋时属于汝州,故名。
据资料记载,元祜初年曾颁旨要以汝窑替代定窑,专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器,后而此项计划流产。
汝窑所烧之瓷,釉色深而翠绿,胎骨淡灰色,装饰有印 花、刻花两种,图案则花卉、水鸟、虫鱼不一而足。
官窑,顾名思义,就是官方所办的窑。
两宋时,朝庭自办瓷窑,专为宫廷烧制瓷器。
可考者,南宋时置窑于修内司,即今杭州凤凰山,沿袭旧制的缘故,也称修内司官窑,后而于杭州乌龟山下,别立新窑, 称郊坛下官窑,范围之大,今天已不可考,但知此处所烧之瓷,胎薄,呈灰、褐、黑三种颜色,施釉厚,尤以粉青色为主,看上去晶莹剔透,犹如美玉。
釉面多有纹片,器口及底部露胎处,呈灰或铁色,称 为紫口铁足,为南宋瓷器中的珍品。
龙泉窑始建于五代,宋时开发,渐而著名,遗址在今浙江龙泉大窑、金村等处。
龙泉青瓷工艺继承越窑传统,至南宋时而鼎盛。
龙泉青瓷又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胎质细密而洁白,施釉则以粉青、梅子青为 代表,花纹装饰上,首次出现了堆塑和贴花,这种类型习称为弟窑,也即人们常说的龙泉窑。
另一种类型习称为哥窑,哥窑烧制的瓷器,以日用器皿为主,间也烧造各种文具及仿古的瓶、觚、鼎、炉等。
钧窑旧址在今河南省禹县,其工艺利用氧化铜、铁呈色不同这一特点,烧成蓝中带红或蓝中带紫的色釉,色泽如玫瑰,如牡丹,如海棠,雍容华贵,艳丽非常。
钧瓷胎骨灰白色,釉细而润,其中佳品,底部 刻有数字,可知乃为宫廷所制。
耀州窑,位于今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附近,古属耀州,故有此称。
唐代之前,此窑青、白、彩瓷兼烧,宋而后,主要烧造青瓷,器形有碗、盘、碟、罐、盒、炉等。
耀州之瓷,胎质灰白而薄,釉色匀净,装 饰手法多刻花、印花,花纹则有牡丹、菊花、莲花、龙、凤、鱼、鸭等纹。
白瓷公认邢窑所产为最,然则窑址一直是个谜,传说在今河北内丘,因此处唐时属邢州。
据文献记载:邢窑瓷器胎质细洁,釉色白润。
定窑旧址在今河北曲阳涧磁村、燕山村,唐时开始烧制白瓷,宋代始而 著名。
定窑瓷以器皿为主,装饰则有刻花、印花、划花等技法。
北宋后期,曾一度烧制专供宫廷使用的瓷器。
说到彩瓷,人们首先会想到景德镇窑。
此窑在今江西景德镇市,它在存在,始于南朝陈时,五代时烧制白瓷,宋代景德年间,辟为官窑,以产影青瓷器而著称。
元代时,青花、釉里红等的烧制成功,使景德 镇瓷器远近闻名。
到了明代,景德镇已成为全国的瓷器之都,一道釉和彩绘有了很高的成就,此外五彩、斗彩等彩绘瓷器的出现,更使景德镇瓷蜚声海内外。
到了清代,景德镇瓷的烧制工艺,达到最高水平 ,彩釉得到更进和改造,能够烧制粉彩、珐琅彩等。
其间作品,尤以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烧造的最为精美,并各有特色。
黑瓷为彩瓷的一种,因釉体呈黑色而命名。
宋代时,建窑以烧制黑瓷享誉全国。
建窑烧制的黑瓷,以小碗居多,胎骨乌泥色,釉面多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又称兔毫盏。
有的器物底部刻有供御、 进膳等字样,一望而知为宫廷专制。
2024-08-03 22:42:35
2024-08-03 22:40:20
2024-07-24 23:26:06
2024-07-24 23:23:51
2024-07-24 23:21:37
2024-07-24 23:19:22
2024-07-24 23:17:07
2024-07-24 23:14:53
2024-07-24 23:12:38
2024-07-24 23:10:24
2024-07-24 23:08:09
2024-07-24 23:05:54
2024-07-24 17:53:57
2024-07-24 17:51:42
2024-07-24 17:49:27
2024-07-24 17:47:12
2024-07-24 17:44:57
2024-07-24 17:42:43
2024-07-24 17:40:28
2024-07-24 17:3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