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美马华死因(2001年因白血病去世)
2023-07-18 12:30:06
时间:2023-07-18 12:32
来源:吾俗网
看看探测器是如何在火星着陆的(探测器跨越几亿公里抵达火星)
在空旷的太空中,探测器为什么不会迷路,而能准确降落到某个星球表面的指定地点呢?
以太阳系为例,太阳系虽然有太阳和八大行星,但其实它们的体积加起来其实只能占据太阳系的约2%,在太阳系以外更不用多说,“太空”二字,名副其实。
神舟十二号拍下的地球和其他星体
而且,和我们在地面上有“地图”不同,在太空中飞行可是全三维的“空图”,而且太空中的各种障碍物、卫星还在移动,跨越的难度恐怕都能做成一款游戏了。
那么,那些探测器是如何做到如此“智能”,精准抵达几亿公里以外目标的呢?人类究竟有什么秘密武器?
从旅行者1号开始的太空导航之谜
世界上最早的无人外太阳系空间探测器是美国的旅行者1号,它背负着探测木星的任务,于1977年发射升空,并在1979年成功抵达木星中心349000公里的最近点,获得了关于木星的卫星、环、磁场、辐射带等等重要情报。
在木星拜访完以后,旅行者1号继续出发,前往土星,并在成功抵达最近点后带回了关于土星的情报,人们因此测得土星的自转周期和星球构成。
旅行者1号
目前,旅行者一号仍然在距离太阳2.24×10^10公里以外的位置继续探索,是迄今为止距离地球最远的人造物体。
这之后,美国又派出了旅行者2号,苏联也发送了许多探测器到月球、金星、火星。这之后,日本、欧洲、中国、印度也陆续加入了遥远天体探测的行列当中。
说到它们是怎么找到路的,其实也离不开咱们地球上的导航方式。我们平时要去一个地方,要么依赖自己记忆当中的路线,要么是依靠手机上的导航记录,再不济也以显眼的建筑物为标志,甚至是问路。
而这些方式离不开这几项:当前位置、目的地、以及最优路径计算。太空导航也是这个道理,我们一个一个来说。
地图导航三要素,在太空也适用
当前位置,也就是太空中的探测器如何确认自己的位置。在这一点上,最实用的方法比大家想得要原始很多,那就是航海和测绘中会用到的六分仪。
六分仪长成扇状外形,包含一个小望远镜,一个地平镜和一个指标镜,使用时紧贴眼眶,以太阳和其他显眼星体为参照物。
通过转动指标镜,使得这个天梯和通海平面或地平面重合,再读出指标镜上的高度角,立即就能够简易得出自己当前所属的经纬度。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它现在的误差不会超过前不会超过0.2°,后不会超过1°。
虽然现在已经有了各种无线电定位和卫星定位,但它依然是船员们最可靠的帮手。而太空的浩瀚和大海的广阔其实非常相似,六分仪只需要稍加改造就可以在太空中同样运用,这时候也只需要锁定一颗显眼的星体作为参照物,就可以大致知晓自己的位置所在了。
除了六分仪,能了解自身位置的还有一个东西叫作恒星敏感器,我国天问一号上面也装载了我们自主研发的光学敏感器,它分为光学导航和红外导航两种,能远距离成像,并测定至少两颗恒星的数据,从而在广阔的太空中建立一个三轴参照物,从而定下自身的位置。
那么,自身所处的位置知道了,那下一步就是目的地了。
我们在手机上使用地图的时候,往往只需要输入目的地,它就会自动跳出距离XX千米的字样,并且为我们选出一条最佳路线来。
在太空中也能这样“输入”目的地吗?答案是可以的。而这些工作,早在几百年前的物理科学家当中就做出来了,方法也很多样。
雷达波法
类似于蝙蝠在洞穴里测定距离的方法,向天体发射雷达波,并记录雷达波反射回来的时间,从而确定天体之间的距离。原理和操作都很简单,精度最高可以达到厘米级,但只适用于太阳系内的天体;
雷达发现目标画面
造父变星法
造父变星是变形的一种,它的另一个称呼我们比较熟悉——脉冲变星。
脉冲星和脉冲变星就像我们宇宙探索中免费的“灯塔”,不过和普通脉冲星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的亮度会随时间发生周期性变化,通过测定它的亮度和变化周期,可以确定目的地的相对距离,从而锁定位置,这种方法可以适用于几百万年光年以内的天体。
脉冲变星
哈勃定律法
哈勃定律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星体在退行方向上的速度与它们和地球的距离成正比,也就是说只要测量该速度,就能立刻得出它们与地球的距离,这个方法在理论上是无敌的,可以适用于所有天体,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精准度比较低,是万不得已时才会使用的方法。
现在,当前所在地和目的地的问题都解决了,就差一条最优路径了。这里有个疑问:既然知道了线段的两端,那么按照直线前行不就好了吗?
但迫于太空环境的复杂,我们其实是不能这样做的。原因有二:
其次,太空中充斥着各种未知的小星体和障碍物,以直线全速前进很可能会发生不测,简单来说,这些障碍物就相当于我们平时公路上的树啊、建筑物啊之类的,只不过它们甚至是运动的,比在地面上的环境还要严苛。
其次,地球和目的地的天体都有各自的运动规律,会导致飞行距离发生变化。以火星为例,它的公转周期是地球的1.9倍,因此导致了地球和火星距离的不稳定,最近只有5400万公里,最远却可以达到4亿公里。
4亿!如果真按这条路线走,恐怕还不等走到一半,我们的探测器就要熄火了,因此,发射的时候要进行缜密的路线规划,甚至还要挑个“良辰吉日”,否则下一次发射的机会可能就在几十、几百年以后了。
所以,探测器不仅要走安全的路,还要走近路。在这一点上,人类不仅要根据各个星球的情报规划路线,还可以借助星体的引力,旅行者1号就曾经乘上了木星的引力,像一个弹弓一样“弹射”到了土星的方向。之后土星的引力又使得它飞过了南极下方,离开黄道,前往更远的宇宙。
在这里,我们回顾完了现在所有的“秘密武器”,无非就是人类的智慧与科技,那么再来展望一下未来——我们的北斗是否有可能不仅作为地球上的导航,还能作为航天器的“灯塔”呢,如果不能,将来是否可能建立专门用于太空导航的卫星系统呢?不论如何,人类脚下通向太空的路途,终会变得越来越坚实,通向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最终之门。
,
2023-07-18 12:30:06
2023-07-18 12:28:03
2023-07-18 12:26:01
2023-07-18 12:23:58
2023-07-18 12:21:55
2023-07-18 12:19:53
2023-07-18 12:17:50
2023-07-18 12:15:47
2023-07-18 12:13:45
2023-07-18 12:11:42
2023-07-18 12:09:39
2023-07-18 12:07:36
2023-07-18 12:05:34
2023-07-18 12:03:31
2023-07-18 12:01:29
2023-07-18 11:59:26
2023-07-18 11:57:23
2023-07-18 11:55:21
2023-07-18 11:53:18
2023-07-18 11: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