恃才傲物(从红极一时到一落千丈,“恃才傲物”的文章,爬得越高、摔得越狠)
2024-01-18 22:25:49
动物化石(价值几十万鹅卵石)
动物化石,通常是动物死亡后被含水沉淀物迅速掩埋,产生化学反应,然后矿物质加入或有机体被排出,长时间没有腐烂,然后经过地质作用所变成的石头,但这一些石头保留了动物的形状特征。如果这一程序没有发生,有机体会被暂时保留下来,但不会成为化石。
有机物必须拥有坚硬部分,如壳、骨、牙或木质组织。然而,在非常有利的条件下,即使是非常脆弱的生物,如昆虫或水母也能够变成化石。
生物在死后必须立即避免被毁灭。如果一个生物的身体部分地被压碎、腐烂或严重风化,这就可能改变或取消该种生物变成化石的可能性。
1.三叶虫动物化石
可作为观赏石用的是产于寒武系上部的蝴蝶虫与蝙蝠虫。它们属于节肢动物门,身体可分为头、胸、尾与中、左、右各三叶,故名三叶虫,是属于浅海海底跳游动物,个体3~6厘米大小。因为蝙蝠虫的尾部酷似飞翔中的蝙蝠,中国人历来以蝙蝠之蝠字与福同音而取其作吉祥图案,或木刻于桌椅,或砖雕于门楣。不知从什么年代起,泰山四周盛产的蝙蝠虫之石灰岩石板,被用紫檀木嵌镶成屏置于案几上。这种30~40厘米大小石板上要聚集有十几个至几十个的蝙蝠才够得上福石标准。蝴蝶虫形如飞蝶,也能作观赏石,它常与蝙蝠虫共生。山西产此两种三叶虫较多的地方有恒山北麓、吕梁山北麓五寨、岢岚及太行山北段盂县等地。
2.长身贝
它产于石炭系底部灰岩和海相页岩中,是直径3~5厘米大小、一侧平一侧凸、不对称的贝壳化石。壳体有放射状、网络状纹饰。风化后会完整地从岩石中脱离下来。长身贝属腕足动物门有铰纲长身贝目。所谓腕足动物,是以壳内强大腕肌运动,令两个壳瓣一开一合压射水体而在海底跳跃式运动,即以腕代足运动而得名。具铰纲即壳体联合处有齿状铰链能紧闭双壳使外敌无法进入。它们群居于浅海底和滨海泥涂中,一块标本上常有数个贝壳而可作观赏石。山西煤系地层石灰岩夹层中多有产出,在石炭纪煤矿附近也常可见到。
3.山西的恐龙化石
侏罗纪与白垩纪是恐龙称霸时代,山西也不例外,在宁武盆地、大同西侧洪涛山、左云、天镇等地都有恐龙化石的报道。而真正出现完整的大型恐龙化石却只在晋蒙交界的左云县和晋冀交界的天镇县贾庄屯乡王风沟—武家山、南冯窑、杨家窑一带。
发现了左云鸭嘴龙颈椎化石
1985年到1994年间,河北地质学院(后改称石家庄经济管理学院)在王风沟—武家山一带进行恐龙化石挖掘,在该地红色泥岩地层中,共挖到较完整(70%以上)的恐龙骨骼化石五具,其中有长达20米的巨型蜥脚类恐龙——不寻常华北龙(新的科)。它长颈、长尾、小头,四肢短粗而身胖如犀。同时出土的还有四具3~5米大小甲龙科天镇龙(新的属)。它是食草性蜥脚类恐龙,形体如水牛,只是有粗壮的长尾,尾端带巨骨成锤形尾锤,是防御性武器。更有山西省地质矿产科学技术馆近年在左云县发掘的完整甲龙和部分鸭嘴龙等恐龙化石。
2011年,山西省地质矿产科学技术馆新发掘的左云甲龙
有趣的是与骨骼化石共生的还有大量“胃石”。原来这些恐龙没有臼齿,树叶、嫩枝进入胃中以后,需呑用河滩中鹅卵石在胃中研磨,磨碎成浆状才能消化吸收营养。这些胃石大都已磨圆,外面有“包浆”,最大者直径可达10厘米,可见这些恐龙必有巨大的食管。
除了这些较完整的化石之外,与它共同出土的还有鸭嘴龙、四川龙等零散化石。
4.山西的肯氏兽化石
肯氏兽类是一类三叠纪时特化了的大型二齿兽。这是一些体躯粗笨的食植物的动物。一般体长2~3米。头大、颈短、体呈桶状,尾短小。前肢强壮、爬行,后肢较前肢轻巧,半直立。除了上颚上的一对长牙而外,口内没有其他牙齿。
我国知名古生物专家孙爱玲教授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通过四次山西武乡、榆社、宁武等地区的调查、发掘,对采获的大量肯氏兽类化石进行对比研究后,认为它们分别归属为二属五种,即中国肯氏兽属的皮氏中国肯氏兽、银郊中国肯氏兽两个种和副肯氏兽属的长头副肯氏兽、杨氏副肯氏、宁武副肯氏兽三个种。
2011年,山西省地质矿产科学技术馆首次发掘的肯氏兽原始埋藏状态
已修复的肯氏兽头骨
2010年,山西省地质博物馆在筹建之际,聘请国内知名专家董枝明教授、唐治路教授指导,通过与馆专业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在榆社、武乡一带又再次发现了大量的肯氏兽类化石材料,尽管目前尚未进行鉴定研究,但大量肯氏兽类化石材料的发掘和修复工作,再次证明了山西肯氏兽类化石在山西的发育程度已经冠盖中华,无疑是我国研究三叠纪时期大陆环境条件下地球的演变、生物进化、自然古地理、古气候、古环境恢复和再造的极佳去处。
5.山西发现的恐龙“祖先”化石
杨钟健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也是我国研究古脊椎动物的奠基人,他于1955~1956年在山西武乡—榆社一带的野外工作中,在楼则峪西北一个叫西什凹的山西沟里发现并采获了大量的脊椎动物化石。经过详细的研究发现了有一种古生物叫山西鳄。
山西鳄其实不是鳄鱼,而是与恐龙关系更近的生存于三叠纪中期的肉食性爬行动物。在恐龙出现以前的约二亿二千万年前,山西鳄等早期爬行动物称霸陆地达数百万年之久。山西鳄是被公认的食肉类恐龙的祖先。前述化石之所以定名为山西鳄,是因为它在科学研究和分类中属于山西鳄属、山西种,所以它的名字也就具有了如此浓厚的山西地方特色。杨钟健教授发掘研究的山西鳄,由于当时的古地理、古环境、自然埋藏条件、埋藏状态,以及在发掘过程中有可能的损坏等原因,它的头骨是不完整的,缺少了吻部部分骨骼和牙齿,从而留下了永久的缺憾。
值得庆幸的是,山西省地质矿产科学技术馆2010年在开展山西重点地区古脊椎动物化石调(勘)查过程中,沿着黄河自北而南进行大范围的搜索过程中,笔者本人于吉县壶口东南方向的盘山公路急转弯处,看到像“一串串糖葫芦”一样的东西静静地躺在那里,急忙叫停车,及至来到近前一看,大家爬满皱纹的脸上顿时乐开了花,原来是一连串的脊椎骨化石。
由于化石暴露,一方面怕快速风化,另一方面怕遭受人为破坏,因在其旁边还有一个硕大的“土马蜂窝”,于是我们对此出露化石进行抢救性发掘保护,行动代号——“捅马蜂窝”。
化石发掘回来以后,经唐治路教授初步判断,有可能是食肉类的。在后期的修复过程中,进一步证明了唐教授判断的准确性。根据已修复的化石判断,它不仅具有完整的吻部和大部分牙齿,填补了原来标准化石的遗缺,而且每两个椎体间似乎还有一些连接性的突起。这样一来,无论是它的完整性,还是它的可研究性,意义都十分重大。目前,该化石仍在进一步研究中,它有可能是山西鳄的重要补充,也可能是更为重要的新的化石种,让我们一起期待着新的发现吧。
2010年发掘于吉县壶口附近的山西鳄化石
6.山西的初龙形类化石
2001年10月的古脊椎动物学报第39卷第4期,吴肖春等发表了题为《中国陆相上三叠统第一个初龙形类动物》的论文,认为由唐治路教授带队调查、发掘于山西省永和县桑壁镇的化石标本,是中国陆地上发现的最早的初龙形类动物,并由此命名了新属(永和鳄)新种(桑壁种)——桑壁永和鳄。其产出地层的时代被确定为晚三叠世。再次为山西大地古生物进化赋予了新的含义。
2010年,山西省地质矿产科学技术馆在开展古生物化石发掘过程中,于榆社县云竹镇西庄村南山一带调查发掘的002号点,有可能属于初龙形类动物。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它产出于中三叠统的二马营组中上部,经过研究鉴定,如果确属初龙形类动物,它的发现有可能将该类型动物出现的时代向前推进。
002号点正在修复过程中的化石
剑齿象
大唇犀骨架
7.榆社的古脊椎动物博物馆
2500万年前,长治是个巨形湖盆,榆社则是湖边湿地,生活着大批现已绝迹了的大型脊椎动物。作为镇馆之宝的有长达4米的剑齿象象牙,陷入泥沼活埋的“双头犀”(两具犀牛头尾相反,仰头埋在一起,看来首尾各有一头)。更奇的是剑齿虎与中国鬣狗两个头叠在一起,长达20厘米,状如弯曲匕首的剑齿虎的剑齿已插进鬣狗的头盖骨,所以至死它们尚交叠在一起。这应该是从树上扑下的剑齿虎,它的利齿已切入树下软泥中的鬣狗。由于软泥承受不住两个猛兽的体重而突然下陷,活埋了它们成为化石。
博物馆中还有许多鱼类、龟鳖类、鹿、野牛、披毛犀、棱齿象等化石。需说明,榆社的脊椎动物化石是民国时期在洋人主导下挖掘的,所以最好的标本已运到美洲(加拿大),还有一大批(数千件)留在天津(当时北洋博物馆),留在榆社的只是少数,博物馆展出的大部分化石是新中国成立后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榆社县共同发掘的。
在榆社新生代地层中,还发掘出大量狼翅鱼化石,那是小型5~10厘米长的鱼类化石,它们成群地生长在河流中,所以它们的化石在薄板状粉砂中成群出现,成为山西省观赏性动物化石之一,大量流落在民间,更多地被化石贩子外运。
狼翅鱼
狼翅鱼。产于新生代古近纪到第四纪之间,为体长6~15厘米的小鱼,属脊索动物门,硬骨鱼纲,狼翅鱼亚纲。山西省只在榆社新生代榆社群中有产出,一般产在粉砂岩中,鱼体的骨骼形成化石,常成群产出。鱼化石铁锈色,鱼骨、鱼刺清晰可辨。当其躯体弯曲成新月形、数条并存时,如游鱼戏水,造型优美。
化石通常根据生物所属的分类的不同,而分别被称为古无脊椎动物化石、古脊椎动物化石、古植物化石,及按不同生物门类而统称的如珊瑚化石、龟鳖化石、松柏化石等。同时,还根据生物个体大小的不同,将能用于研究的化石叫大化石,如腕足动物、三叶虫、高等植物、脊椎动物等的化石;但对于这些生物的微细构造进行研究时仍然要使用显微镜,如珊瑚化石和具介壳动物的壳的构造等。对于必须利用显微镜才能进行观察和研究的微小的化石,称为微体化石,如有孔虫、介形虫、硅藻等。某些大生物的微小部分如轮藻的藏卵器,植物的孢子、花粉,虫牙(虫颚)、牙形石等,甚至小的鱼鳞、鱼牙等也常属于微体化石。这一名词的使用并没有严格的限制,例如某些群体生物如苔藓虫、层孔虫,还有如竹节石、软舌螺等,有些学者视其为微体化石,有些学者仍把它们视为大化石。近年来随着石油地质勘探和海洋地质调查工作的发展以及电子显微镜等技术的应用,在地层中发现了许多极为微小的化石,它们的直径在30~10μm以下,被称为超微化石。超微化石包括颗石、盘星石、微锥等。
将古生物遗体或遗迹保存为化石的各种作用被称为化石化作用。形成化石的条件:①古生物要具有能保存为化石的硬体才能保存为化石,不具硬体的古生物在特殊的条件下也可以形成化石,但机会极少。②死亡生物的遗体要能在绝氧的环境下被保存,并不被机械作用破坏。③要有足够的时间,使古生物遗体在沉积物成岩过程中及成岩作用后具有更为坚硬的物理特性和更具化学稳定性。④在以后的地球内、外力的作用下没有被再次破坏而终于保存下来。一个动物群死亡后,首先形成死亡群。死亡群中一部分或大部分尸体经搬运或仍在原地堆积形成尸积群。尸积群中未被有机和无机条件破坏而保留下来的硬体被沉积物掩埋的就叫埋藏群,被搬到远离原来生物生活地区的叫异地埋藏,否则叫原地埋藏。被埋藏的生物遗骸或遗迹在成岩过程中和以后未被破坏而保存下来的就构成了一个化石群。由此又可以看出,能形成化石的只是当时生物群的一小部分,而每一化石群的组成可能是很复杂的。
地层中的化石按其保存特点可分为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化石是自然产物,它的出现及保存状态以及种类等都不是人的力量所能左右的。其时代下限为1万年左右,上限近40亿年。
前寒武时期(地球诞生~寒武纪前)这一阶段分为太古代和元古代。地表已出现了大陆板块,大气圈中也已含有自由氧,中晚期藻类植物十分繁盛。震旦纪是元古代最后一个阶级,它是元古代与古生代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
远古的生命
约四十六亿年前,地球平均温度和太阳表面一样炽热。刚刚过了7亿年,生命的形成过程便已经开始。但迄今为止,地球是唯一可以确定有生命存在的一个星球。
生命的进化的加速
光合作用开始时,地球大气层的成为分氮和二氧化碳,几乎不含氧气。
氧气对原始细菌来说极为有害。
最早的需氧有机体是单细胞水生微生物,在仍广泛地分布在淡水及海水中。
单细胞生物
原核生物的结构是非常简单。作为一些单一的细胞存在于大量的核糖体中,在这里进行蛋白质的合成。
动物的细胞
所有动物的细胞均有一个细胞核。脱氧核糖酸分子就位于这个细胞核之中。除了细胞膜之外,在细胞里还有微管和微丝,这些微管构成细胞骨架和基质,而基质对细胞起主导作用。
原始动物
生命演化中的重要一步便是生物的演化。这些生物具有多细胞,它们起支配特化作用。前寒武纪的这些海洋生物化石,在澳大利亚的埃迪阿卡拉海边被发现。
地球上最早的动物
最古老的动物生命痕迹距今10亿年前,而最早的动物化石出现是震旦纪(6亿年前)。
最原始的低等动物,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见。他们未形成化石,只留下了一些痕迹,(如洞穴、踪迹等。)有了这些遗迹,才有了地球上第一种肉眼看得到的动物——埃迪卡拉动物群。
化石的形成
“化石”指埋藏在地壳中的古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化石很坚硬,化学性能稳定,保存的时间长,至少有1万年历史。
大家都知道现在对于古时候的科研调查,很多有利的证据都来自于化石。动物化石是指动物死亡之后迅速的经过含有水份的物体掩埋住,经过长时间的产生一些化学反应,和地质作用才形成了化石。一旦某个程序没有产生,那么尸体中的有机体被存留了下来,那么就不会产生化石。所以说形成化石的条件十分的苛刻,大约一万个生物里面只有一个可以形成这种概率的发生。
一、必须要大量的死亡
要形成化石的第一条件就是要集体死亡,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必须是要许多的生物要生活在一块才可以形成。比如说珊瑚虫,就是一种群居的生物,而如果它们的生存条件一旦发生了变化就会引起集体的死亡。因此现在我们发现珊瑚虫化石的机率就比其它的生物要大上许多。而我们熟悉的哺乳动物,一旦生态环境发生变化让它们无法适应,就会四处逃窜寻找可以栖息的场所,就算是在逃亡中集体死亡,但是数量上跟珊瑚虫相比的话,也少了许多,所以形成化石的情况就非常少见。
二、死亡后要快速的掩埋
产生化石的第二个因素是在它们死亡之后必须要快速的被埋住。不然这些死亡的尸体会被其它动物啃食或腐烂掉。就算是一些非常坚硬的壳类和骨骼,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成粉末四处飘散。而形成这种情况的条件必须跟地壳活动、生物的死亡位置以及当时的地理、气候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生物本身固有的特点
要成为化石跟生物本身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因为当尸体跟埋住之后,会受到地里面的氧化以及热量等因素,导致尸体里面的有机物容易分解和腐烂,因此在众多化石中我们看不到动物园毛发和肌肉的部分。而一些硬质的部分比如说牙齿、骨骼、孢子等等因为是无机物,它们不仅不容易腐烂,并且还会跟外部的矿物质发生反应,产生加固的作用。
四、石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将一些不是那么坚硬的物体形成一种坚固的化石。当尸体埋在地下的时候,遇到浓度非常高的碳酸钙等等水溶液的时候,就会逐渐的形成新的矿物成分。因此这些本来不是很硬的物体就会被这种化学反应给完整的保存了起来。比如我们经常看以的植物上面的枝茎的化石等等。
要形成化石是一个可遇不可求的过程,从生物的死亡到掩埋,再到形成化学反应的石化。都是一个漫长而坚硬的过程。有许多生物在变成化石的过程中因为外界的因素而中途失败,就算是变成了化石,也有可能因为岩浆等外界的原因而将这个过程形成泡影。所以生物变成化石的机遇是十分的难得。
动物化石
2024-01-18 22:25:49
2024-01-18 10:41:57
2024-01-18 10:39:43
2024-01-18 10:37:27
2024-01-18 10:35:13
2024-01-18 10:32:57
2024-01-18 10:30:43
2024-01-18 10:28:28
2024-01-18 10:26:13
2024-01-18 10:23:58
2024-01-17 22:18:10
2024-01-17 22:15:56
2024-01-17 22:13:41
2024-01-17 22:11:26
2024-01-17 22:09:11
2024-01-17 22:06:56
2024-01-17 22:04:42
2024-01-17 22:02:27
2024-01-17 22:00:12
2024-01-17 21:57:57